你见过长耳朵的瓶子吗?

听说出厂还默认有瑕
(“我这不叫裂~”)
但偏偏就是宋代仿古的美学巅峰啊!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官窑青釉贯耳瓶
偷偷美了8年
终于有机会碰个“瓷”了
前几天《国家宝藏》介绍了3件
来自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百花图》卷、辽契丹文八角铜镜、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
不过东北老铁的家底儿
还有一个低调奢华款没亮相
距它上次露面儿已经是8年了
自从2016年短暂展出后
2024年5月才再次出现在
瓷语千年
——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陶瓷精品展上
△点击图片和官窑青釉贯耳瓶“云面基”
不少懂行的朋友可算逮到机会
纷纷前去碰个“瓷”儿
这件官窑青釉贯耳瓶隶属于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
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学界称其艺术风格
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
接下来咱们对照着看看
这“瓷中贵族”“贵”在哪儿了
1、釉色
丰腴莹润、厚如堆脂
玉质般的釉面
在成色上贴近鸭蛋壳的青色
2、造型
敞口、粗颈、扁腹、高圈足
外形像鸭梨,感觉底盘很稳
颈两侧有对称的管状双耳,叫“贯耳”
贯耳瓶是仿青铜壶的式样
多见于宋代官窑、龙泉窑和哥窑的制品上
3、纹片
釉面开片大块“冰裂纹”
(开片原本是指瓷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体和釉面膨胀系数不一致产生的裂纹,是瓷器的一种缺陷。后来演变成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也影响到了后世的家具、建筑、服装等领域。)
原本是“出厂自带微瑕”
却巧妙地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番破碎的美感
“贯⽿”竟和古代“投壶”游戏有关
要说“贯耳”的由来
得从“投壶”说起
没错,可能就是你昨天刚玩过的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饮酒时博弈助兴的一种投掷运动
起源于春秋,盛于魏晋,衰于清朝
最早的投壶并不是游戏
而是诸侯国之间的国家礼仪
由商周时期的“射礼”演变而来
△这件投壶画像石是迄今发现最早描绘投壶游戏的实物>>点击图片获取更多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招呼宾客的做法之一就是“请你射箭”
“射”作为六艺之一是成年男子的必备技能
(古代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
也因场地限制、有一定危险性
以及备弓不足等状况
逐渐演化为“用箭投酒壶”
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
成为一款“国民游戏”
△《明人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以后
壶的形制出现变化
为了增加命中率
在壶口两边增加两个环形耳朵
投入耳者也算赢
北宋司马光所著的《投壶新格》
还进一步确定了双贯耳投壶的标准器型
宋人尚古
对“贯耳壶”进行复刻
同时在装饰上打造宋式美学
“贯耳瓶”慢慢也演变为一种案头陈设器
多为青铜,后瓷器渐多
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官窑都有生产
宋韵流芳 “官窑”美在何处?
宋代官窑瓷器有南北之分
北宋官窑窑址至今未发现
南宋官窑窑址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
设立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
△南宋 官窑青瓷贯耳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主要有紫口铁足、薄胎厚釉、粉青釉色、冰裂纹片等特征
器形多仿自周、汉古制
其产生与发展
与宋代的国家大典仪式
以及所推崇的复古风尚密切相关
△宋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代官窑瓷器身上
你看不到什么多余的装饰
“不饰之饰,简约隽永”
是宋人追求的淳厚朴实、典雅高贵的审美境界
△1至4分别为:官窑青釉方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官窑青釉贯耳瓷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官窑粉青釉葵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粉青釉三足瓷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正如宋式美学的精髓
一个“雅”字就够了
宋代官窑瓷器以“极简美”
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留下“含而不露”的独特韵味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楠 视觉丨朱灵萌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吉林省博物院 总台吉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莲花北社区托育点“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家门口托育 爸妈放心娃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