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0多个木件、历时12年 他打造出这艘精美龙舟→

❤

飞桨逐浪,百舸争流,龙舟凝聚着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也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位74岁老人,名叫孙志芳。退休前是一位锅炉工人。他花费了12年的心血,打造出了一艘工艺精湛的龙舟木雕模型。

25000多个木件、历时12年 他打造出这艘精美龙舟→
(图侵删)

在这间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一艘长达2米、重200多斤的龙舟模型。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一共我这个龙舟做了12年,上边一共有25000多件木头零件。有斗、有拱,还有300多扇活动的门窗。

这艘龙舟模型搭载有3座仿北京故宫雨华阁等古建筑的楼阁,包括310根圆方立柱,近500件传统装饰,300多扇可活动门窗,近50盏各种彩灯,1000多条彩绘金龙,4副对联,斗拱配件近两万件。龙舟结构和设计的灵感,则源于上世纪70年代孙志芳第一次到北京的经历。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第一次看到天安门、颐和园、前门和美好的那些古建筑,就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极大兴趣,因为它太美好了,心里面特别激动,从此以后就在我的心中就忘不掉了。

之后的日子里,新华书店的书,地摊上的旧书报、杂志等等,孙志芳省吃俭用也要把和中国古建筑相关的书籍买回家反复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孙志芳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龙舟。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第一次看到这条龙舟,因为第一次看到以后我非常震惊,我说这个太美了,我觉着能看到龙舟好像我中奖,就现在来说中奖的感觉,太好了。

孙老说,在他看来,中国龙和中国古建筑,是先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魅力,他有了一个念头,自制一艘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底蕴的龙舟。

一梦十年 匠心始发

“独自纯手工打造一条龙舟”,这对没有任何功底、曾经从事烧锅炉工作的孙志芳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念头一旦萌生,便如同种子落地生根,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孙志芳踏上了长达十年的圆梦之路。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我是从零开始,一遍一遍画,画了有得200斤以上图纸。学了大概五六年,不断地学,晚上就是睡觉做梦都有龙舟。

长达几年的查阅资料、自学绘图和木工技艺,孙志芳凭借着一双巧手和一颗坚持的恒心,用小刀、凿子等简单的工具,一边学习一边制作。

孙志芳的妻子 王天华:成天趴在地下都画图弄啊,你要半夜起来,有时候还在这做,说睡觉了,你不睡啊,他也不吱声,就在这低头制作,有时候就在这弄着,就这样打瞌睡了。

四季更替,一晃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孙志芳的头发慢慢变白,而他匠心打造的龙舟也渐渐成形。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这叫垂梁,这叫仙人,这是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的东西。因为这种木头比较硬,刻的时候,我没办法,就是用指甲盖顶着以后一点点刻,这些扶手栏杆都是牙签做的,因为它太细了。

船身线条流畅、色彩斑斓,龙头威武而不失灵动,亭台楼阁的内部甚至还有楼梯相连接。外表看不到一根电线,但是接上电源后,整艘龙舟的近50盏彩灯却全都亮了起来。许多配件还不到1厘米,毫厘间彰显了匠人的巧夺天工。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我做完了以后我流泪了,也太辛苦了,从前那么累,我咬着牙坚持,但是总归我感觉我这一辈子,我这一个最大的梦想我实现了,我做到了。

如今,孙老已经74岁,但他还坚持着做传统花灯。他觉得自己的眼睛和手远不如从前来得精准,想争分夺秒多制作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街道居民 孙志芳: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把这种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总台记者 乔亚美 王朝鹏 于杰 岑灏林 李鑫)

开学啦!清华大学迎3800余名本科新生 “迎新绿色通道”福利满满

待售的51瓶酒均过期!海口美兰洪都百货店获罚5000元

甘肃高院开通电子诉讼档案异地调阅服务

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新图像公布 展示银河系近邻的19个螺旋星系

涉嫌生产使用废止QS标志的食品,安徽含山县运漕镇仁义食品厂受处罚

陕西省洛南县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_1

长沙这些博物馆,入选全国热门

龙岗区举办首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竞赛

陕西省白河县加大水域治理力度——护水清岸绿 建美丽乡村

山洪预警:四川云南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较大

黑龙江省爱辉区发布大风蓝色预警_3

陆地如何影响地球的“进化”?(瞰前沿)

25000多个木件、历时12年 他打造出这艘精美龙舟→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明秀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